“新农人”探路智慧畜牧养殖******
一大早,辽宁省庄河市栗子房镇兴隆村养牛大户孙朋就通过手机上的程序查看肉牛的健康信息,“我养的156头肉牛的右耳都统一佩戴电子耳标,上面还印着二维码。”
“20岁的时候就想着走出农村去城市打拼。”36岁的孙朋曾在大连的电子企业工作多年,“这些年,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心里就有了回乡创业的火苗。”2015年,回乡的孙朋办起了肉牛养殖场。
经过几年的摸索,孙朋逐渐成了养牛的行家里手,“前几年,我养殖的规模没超过100头,但从去年开始,我盘算着扩大养殖规模,大干一场。”孙朋投资150多万元新建了可饲养200头肉牛的现代化养殖场,“新建养牛场花光了积蓄,才发现自己没留足购买牛犊等周转资金。”
“咱没有商品房和门市房等抵押物,没法从银行抵押贷款。”孙朋一度愁眉不展。中国农业银行大连庄河支行客户经理石凤天在例行走访中了解到孙朋的资金需求,“‘智慧畜牧贷’是农行的创新产品,以牲畜为抵押物,通过为牲畜佩戴电子耳标,既实现对抵押物的实时跟踪,也为养殖户提供了对牲畜测温等监测手段。”
“仅用10天,3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孙朋说,他用贷款资金购置了几十头牛犊,“在养殖场育肥饲养1年就能出栏,每头肉牛能赚5000元左右。”
1000多平方米的钢架养殖场内,孙朋的父亲孙广明正顺次添加草料,156头肉牛悠然地嚼食草料,“耳标就是牛的‘身份证’,可以记录肉牛的运动、体温等数据,数据会实时传到网上。”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询肉牛的数据,比如肉牛的体温突然发生变化,说明可能生病了,这样就能立即诊治。”尝到“智慧畜牧”甜头的孙朋信心满满,“我准备再购进四五十头牛犊,一点点积累,将来我要当庄河最大的肉牛养殖户。”(经济参考报记者 蔡拥军 郭翔)
导演李路:影视化初心是整个剧的灵魂******
继《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李路导演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人世间》在银屏热播后,迅速“出圈”,获得了收视和口碑双丰收。对此,李路表示,当前整个环境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宽泛度相比十年前,有了很大改变。所以,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现实主义题材爆款不竭。
在李路看来,题材没有好坏之分,真正打动人心且成为精品佳作的一定是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无论是你从IP 转化,还是文学作品改编或者是动漫,都有可能成为优秀题材的发源地。我拍《老大的幸福》,这部剧当时只有两三千字的提纲,我们就是从提纲延展开来,将一个小人物的幸福观逐渐清晰呈现。”
与《人民的名义》相似的是,《人世间》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从小说到影视作品,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又有着哪些异同?对此,李路表示,从小说改编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与剧本创作有着不一致的独立性。因为作家不会写桥段,不会直奔主题的破题,他只会去描摹他笔下的人物和不一样的故事。因此,他的功利性小一点,文学表述多一点。
谈起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成功经验,李路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初心。“选完选题后要时刻问自己,你看中这个选题的价值是什么,为何打动了你。而你用影视化表达的所有指向,就是你当初看重的那些元素。”李路说,这个过程也是所有创作人员集体的智慧。作为总制作人和导演,他必须时刻警醒大家,劲往一处使,一个部门、一个环节都不能跑偏,这是保证一部好作品诞生的前提。(张晓荣 刘希尧)